莫建成【一带一路】《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丝路文明写意的史诗巨著


莫建成【一带一路】《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丝路文明写意的史诗巨著

莫建成:生于1942年,甘肃陇西人,擅长中国画。 历任陇中画院院长,甘肃画院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国画家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画院顾问。

《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长卷

阅读方式:请将手机顺时针旋转90°

微信图片_20190116224056 (4).jpg

微信图片_20190116224056 (2).jpg


《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长卷

专利

长34米、高1.4米的巨幅长卷《敦煌印象丝路虹霓》将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国展馆和主会场震撼展出。

这幅长卷是由我省著名画家莫建成先生主创,王骁勇主笔,周军、唐冲、朱晓刚、张云、刘传水等省内十余位实力派中青年画家参与,历时两年闭门创作完成。它的问世,被称为是近年来甘肃省美术创作的重大收获,更被视为是莫建成先生多年来对甘肃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独有情愫的一次集中抒发。

整个长卷以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写实、写意兼容的风格,呈现了绵延万里、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宏伟画卷和历史胜景,将丝绸之路繁盛时期具有标示意义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事件、场景有选择地攫取到画面之中,凸显着丝绸之路所包容的交流、融合、和平、友谊、创造的主题,传递着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当代意义。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评价这幅巨作时说:长卷凝聚着莫建成先生和他的团队对西部的坚守;对西部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景仰;对丝绸之路历史与现实的膜拜;对生活的感知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产生的当代共鸣;凝聚着他们对家乡、对养育他们成长的西部大地的感恩之心、回报之情。


历史机缘下的应运而生

早在2011年,莫建成就有了创作长卷的构思,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敦煌印象丝路风情》。

这个构想并非“纸上谈兵”。当时已年近古稀的莫建成着手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从构思、风格、构图、表现形式,到历史节点的选取等许多创作要素逐步变得清晰起来,大的思路也开始逐步形成。”

只是正式的创作却并没有随即展开。“似乎在等待一个机缘。”莫建成说。

对于莫建成而言,确实有几个机缘在不同的时刻开始降临。一是甘肃描绘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蓝图,二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三是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将在甘肃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措写进了“一带一路”战略整体规划之中,甘肃的文化发展开始面临崭新的历史机遇。“这些重新唤起了我的创作激情,萦绕在脑海间的那些思考和构思也到了该动笔的时候了。”

在莫建成的挚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先生眼中,刚刚创作完成的长卷《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以下简称长卷)“既是瓜熟蒂落,又是应运而生。”

“联想起我与莫先生交谈时他所谈及的一些话题,我感觉到这幅长卷的创作实际上是他十余年来思考、探索、实践的总结。”冯远在一篇名为《揽古今形胜吟丝路壮歌》的文章中如是而言,文章是他专门为长卷的画册写的序言。

十年来,莫建成整个人一直沉陷于思考之中——作为甘肃的美术家,如何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陇原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胜迹?表现曾经的历史辉煌?表现祖先们开创的历史功业?再现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并以此来关注现实、昭示未来?

“这些(思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这样的创作思路,还有,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甘肃美术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它们一直困扰着我。”莫建成直言。

2006年在担任甘肃省美协主席时,莫建成组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这是甘肃美术创作第一次以整体亮相的方式进入到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时至今日,这次活动仍像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留在甘肃美术人乃至甘肃文化人的记忆里。这次展览推出了100多位水平整齐的甘肃画家的力作,并且有19件美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一次性收藏,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展览的作品与“西望敦煌”的展名还不完全般配,立足敦煌、特别是汲取敦煌艺术的营养、借鉴敦煌艺术的题材、技法、风格等方面的作品相对少了一点,甘肃的美术创作反映敦煌、反映丝绸之路的作品还不太多。”作为甘肃美术界的“领头人”,莫建成意识到了问题的现实性和严重性,他开始反思。

多年的交往,冯远对老友莫建成的创作情况特别是他对甘肃美术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之后,莫建成先生就开始了他对丝绸之路题材创作和甘肃美术发展方向以及甘肃美术风格构建等许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实践。2007年,在他的主持下,推出了《风从敦煌来》甘肃写生作品和理论作品的合集。这个成果实际上是在创作源头和理论探索两个层面来深化对甘肃美术创作题材选取和风格构建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某些缺憾和不足的弥补,更是对丝绸之路自然素材的广泛积累。这些思考十几年间一直积蕴在莫建成先生的心头,从未间断,直至酝酿出了《敦煌印象丝路虹霓》这样的鸿篇巨制。应该说,这幅长卷的创作是莫建成先生历时十多年构思,经过十多年锲而不舍、执意追求的一个必然产物。”

2013年5月,莫建成专程赴天水师院与美术学院教授王骁勇就长卷的构思、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两人就风格样式、对敦煌壁画元素的借鉴、汲取等许多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了共识。“在我们的设想中,这样的创作应当能够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部署。”莫建成说。


丝路文明写意的史诗巨著

从一开始,长卷的全景式定位就是明确的,就是要真正做到对历史和现实的回应。但是一幅美术作品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选择哪些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经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资料翻阅,莫建成他们确立了“以汉唐至明清之际的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为主要表现对象,突出作品的史诗性、传承性、观赏性、学术性和时代感”的总体创作思路。

在具体内容的选择提炼上,以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为主要表现对象,同时在东面以洛阳为起点,向西一直延伸到新疆乃至中亚、西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的格局。在具体的表现上,采取分段落、分板块的方式展示汉唐至明清之际这条丝绸之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等。

“具体画面的内容构成包括三大块,第一是丝绸之路上的自然景观:涵盖黄河、黄土高原、麦积山、陇中风物、祁连雪山、焉支山岭、大漠戈壁、草原森林、三危圣境、草原牧场以及埃及、两河流域、波斯等中亚、西亚地区;,第二是丝绸之路上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大唐盛世时的长安古城、麦积山石窟‘三圣’、天水伏羲庙、崆峒山、秦汉长城、兰州古城、金城关、炳灵寺、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鸠摩罗什塔、武威铜奔马、马蹄寺、嘉峪关、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烽燧亭障、埃及金字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两河流域的椰枣树林、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港口等;,第三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场景:包括外国使节来长安、古代帝王官吏、隋炀帝焉支山二十七国交易会、霍去病征讨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张骞出使西域、将士戍边、中外商旅使节经商交易、古代少数民族人物的生活、边塞诗人、马夫艺人、驼队行旅、伎乐歌舞、农民牧人、工匠画师,埃及、希腊、阿富汗、罗马、土耳其的异域风情等,并将其组合成若干以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历史画面,分布于不同的章节板块之中。”莫建成介绍,同时在画面中还融汇敦煌飞天、伎乐、天马和敦煌壁画等艺术形象,用重叠组合的手法,穿插在画面之中。

这样一幅宏大之作是需要一个创作团队的。王骁勇、周军、唐冲、朱晓刚、张云、刘传水和莫建成以及中途因故离队的梁壹茜、王一潮、莫晓捷、苏丽霞、李洁等人聚在了一起,还有王登渤,他担纲撰写诗文的重任。

莫建成和他的这个创作团队,让冯远联想到了当年莫高窟开窟的工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远离尘世的喧嚣,默默坚守在自己的艺术园地,苦心孤诣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一丝不苟、专注于细节的刻画,心无旁骛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尽自己所能去追求一种近乎极致的艺术境界。冯远认为,这其中体现着一种纯净的创作心态,也体现着一种难得的艺术精神。

“十多年的积累孕育和思索,历史机缘下的应运而生,多年间的考量和尝试,历时两年的艰苦创作,从草图样稿到最终完成,我们奉献了一幅穿越两千年历史、横亘东西七千公里、贯通欧亚连接历史与现实、呈现上千个情感丰富的传神人物和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作品。”成就的来之不易让莫建成颇为感慨。


工笔画领域的绝无仅有

长卷创作中的煎熬与痛苦是局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莫建成回忆,当时间进入2015年5月后,他们的创作也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夜以继日、挥汗如雨、废寝忘食、煎熬痛苦等等词语已经不能够完整地来描摹我们的创作状态。”

素材选定了,内容确定了,如何衔接?工笔画的样式确定了,色彩方面如何确定?人物的组合与动态、神态如何传神?细节如何处理?整个的画面布局如何穿插?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应该说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难题、新困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为了解决树木山石在创作中的表现问题,特别是在放大后变形不协调的问题,莫建成根据不同树木山石的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反复尝试,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个事实是,创作团队中的其他几位画家本身也各自有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长处,但为了整个画面风格的统一,他们有时甚至放弃自己轻车熟路的创作方式,服从于创作大局。在创作过程中,大家既服从整体风格的要求,在起稿、勾线、着色、点睛等环节中又各自发挥着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这幅巨制虽然题量大、内容多、构成复杂,人物也涉及到古代从中原到欧洲的各色人等,甚至还涉及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可谓纷繁杂乱——但莫建成他们却做到了高度的统一,整个画面就像一个人完成的,这的确不容易。

“在准备阶段,我们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敦煌壁画艺术的各类画册一直伴在身边,同时,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那些传世名作如《清明上河图》《中国历代名画长卷》等,也成了我们时时体味的对象。还有,像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学术著作也是我们参照、翻阅的常用书,这一切都为我们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莫建成说。

尽管整个创作团队始终拧成一股绳,但艺术创作中一直不乏争论、分歧、探讨、修正、反复……更甚者,动辄为数不少的稿子就被废弃了、反复推敲确定的构思也被一次次地推翻……反复与失败似乎成了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在第一次见到草图时,冯远就意识到:以其目力所及,此类创作在全国、特别在工笔画领域还绝无仅有。

“(长卷)除了对历史人文胜迹的选取,创作者还有意识地将一些影响历史进程、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倾注于笔端,如万国来朝、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隋炀帝西巡和召开二十七国交易会、凉州会谈等,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就与丝绸之路的开凿与经营息息相关,本身就是丝绸之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更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构成,因为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容,也昭示着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它们与人文景观相表里,在动与静的呼应中,让人重温历史,感知历史,进而产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内涵的无限遐想,产生对时代精神的无限憧憬。”冯远在《揽古今形胜吟丝路壮歌》一文中指出。

呈现在长卷里的那些具有地域标示意义的自然景观,让冯远有一种近乎真实的地域体验的感受。“大漠戈壁、雪山峻岭、牧场平原、河流云海、千年胡杨雄姿和红柳等都有机地穿插在人文胜迹之中,既为人文元素的表现铺排了宏大浑厚、深邃旷远、气象博大的自然背景,也增添了画作的地域化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消融了观众的历史隔膜感。”

就一幅艺术作品而言,题材的选取只是创作的第一步,细节的刻画更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和作品的感染力。透过长卷《敦煌印象丝路虹霓》,冯远领略到了创作团队所具有的深厚的绘画功力、细节刻画能力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长卷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但呈现出神态各异、表情丰富、风采独具的特色。在具体的塑造与刻画的过程中,作者既把握住了乐观、开放、豁达、雄浑的总体气息,并以此来凸显丝绸之路繁盛期的时代气息和时代气质,同时又在不同人物的身上,体现身份、心态、体态、表情、气质的差异,如霍去病的勇武、唐玄奘的执著、大唐皇帝的雍容、隋炀帝的骄慢、天山牧人的奔放、歌姬的轻盈以及民风民俗的多姿多彩,等等,都有细致入微的描摹。这就使得这幅作品尽管人物众多,场景繁复,但未让人产生千人一面、呆滞刻板的感觉,而是有一种灵动准确、生气毕现的感觉。”

对敦煌壁画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吸收,应该说也是呈现在长卷中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用冯远的话说,这种借鉴与吸收,不仅仅表现在莫高窟段落中千手千眼观音形象的刻画和再现上,同时也体现在麦积山石窟在构图时的运用上。“借鉴吸收不是照搬,而是为了新的创造,即使是千手千眼形象的表现,作者也加入自己崭新的创造,给人一种来自敦煌壁画,又不同于原作而且不无创新和发展的感觉。这幅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既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色彩基调,又吸收敦煌壁画和重彩工笔画的某些方法。”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经开幕了,巨幅长卷《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也将在国展馆和主会场盛大展出。那时候,它将面对来自海内外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的观赏、检视与评判,当然也包括时间。时间,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评判者。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甘肃书画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