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 感恩 追梦——张改琴专访

 

关爱 感恩 追梦——张改琴专访 

 

■本报记者 孙 超 

 

 

 

 

 

 

 

 

 

 

 

 

  张改琴 甘肃庆阳人。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常委、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书法报:在中国书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您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主席团成员在协会内的工作应该是有分工的,您是负责妇女书法这一方面吗? 

 

  张改琴:中国书协给几个副主席都作了分工,但还没有最终确定。虽然分工没有最终确定,但我对于妇女书法的工作还是有些思考的。我认为,书协给妇女书法工作者留席位,是对妇女的重视,是当今书坛进步的表现,也是文化进步的表现。我们利用组织上搭建的平台,把妇女书法工作做好是分内的事,也是所有妇女书法作者的愿望。妇女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书法整体的提高。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从人口上来说,妇女的数量基本上占了一半。母亲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妇女学习书法的热情,肯定能够感染孩子。孩子是书法的未来,是各行各业的未来,而妇女给孩子的影响是根本的。 

 

  书法报:对于提高当代妇女书法创作您有什么想法? 

 

  张改琴:我首先服从中国书协分党组和主席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配合好协会的工作。但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说,全国第一届妇女书法篆刻展是1986年2月4日举办的,现在应该考虑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的事了。我们要将中国书协为妇女搭建的展览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好平台作用,为所有女书法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机会。 

 

  书法报:您对全国第一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的举办日期记得这么清楚? 

 

  张改琴:当时我是参展作者,因为那是第一次入国家级展览,我很兴奋,我有今天也是受惠于那次展览,现在我有机会能从中国书协的角度为广大书法作者服务,我深感荣幸。从1986年至今,已经过去25年了,全国妇女书法展基本上平均五年举办一次。综合比较,妇女书法展的周期还是长了一些,我们对于妇女书法的扶持力度还有加大和提升的空间。 

 

  书法报:展览对当代书法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您对当代书法展览关注得多不多? 

 

  张改琴:我也很关注。很多作者都在为获奖入展、为成名成家拼命地重复自己,应对展览,造成了书法圈浮躁成风、千人一面的情况。这么多的展览,作者们的创作压力是非常大的,难以深入地从内涵上加以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已经退出实用舞台,完全成为一种艺术欣赏模式,我是赞成通过展览这个手段来直接实现选拔人才、推出成果的目的,只有措施完善、技术规范且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高度和深度,书法艺术才能取得和谐兼容、推陈出新、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好在中国书协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已在多次的展览中尝试着用多种方法去改变和扭转这种局面。我相信,随着展览质量提高、深度加强,以及经验累积,加上作者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的展览会越来越受尊重,越来越彰显着培养人才、续写历史的重要作用。 

 

  书法报:您刚才谈到展览策划的深度问题,现在的展览一般就是征稿、投稿、展示,是不是不够立体? 

 

  张改琴:展览要多角度地提高作者的素质,激发作者的创作潜能,用正确的书法观念加以引导。书法在近几十年发展迅猛,在继承与出新的关系处理上出现过一些理念分歧。比如说现代派书法,很多人不了解,这就要我们通过展览集中向社会展示,让大家认识到艺术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书写进行试验和探索。 

 

 

 

 

  书法报:您做书法的群众工作很长时间,甘肃这个地方书法不算发达,但有个问题我们都很感兴趣,就是好多书法作者在展览上获奖后,很快就会被邀请到甘肃“走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张改琴:我认为“走穴”这个词不是很准确,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官方的交流活动。我是很鼓励这样做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这和历史文化积淀有关系,比如,甘肃的大地湾文化有8000年的历史;这里还有伏羲文化,根据历史记载,炎帝、黄帝发祥、活动都是在这一区域;这里还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我们这里的文化底蕴和传承较之其他的任何地方都不弱。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甘肃地区的书法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但我们这里依然民风淳朴、尊崇文化,尽管群众家里生活很贫困,但只要有字画挂在家里,人们就会感到很满足,这种文化消费理念是对文化人的尊敬、对文化艺术的崇敬、对艺术品顶礼膜拜的重要表现。有人宁可贫穷也不肯把家传的于右任的字卖掉,这一幅字或许就能换回一处房子或一部车子。对于这种理念的代代传承,是很令人欣慰的。现在很多人买字是为了送礼,而我们这里的普通老百姓买字是纯粹地热爱,让后辈子孙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像大家都知道的通渭县,10多年来无一起治安事件发生,更没有刑事案件发生,这说明书画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的。 

 

  书法报:在甘肃,普通老百姓都很喜欢字画,他们是不是构成了这种市场交流的主要消费群体? 

 

  张改琴: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老百姓靠天吃饭,收入有限,靠变卖财物换取的那点现金来买一两幅自己喜欢的字画,所以,这就形成了字画消费的面宽、量大、价格较低的情况。 

 

  书法报:这种交流对甘肃的书法有什么影响? 

 

  张改琴:来甘肃交流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实力的,和他们接触,我们的作者可以开阔眼界,这对于促进我们的书法创作是有好处的。我本人还是比较倡导甘肃的这种风尚。 

 

  书法报: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这么多人到甘肃交流,对于甘肃本地作者的书法市场影响大不大? 

 

  张改琴:据我了解,我们本地作者的市场不是很活跃,但本地作者也都有自己的圈子与渠道。相对来说,我们的书法人才还是能受到当地政府部门、民众的肯定。我们的组织在用人和职位设置上还是比较重视这方面人才的。 

 

  书法报:有人说,甘肃的书法市场很活跃,但整体书法创作实力不强,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张改琴:我们也根据现状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提高我们的整体实力。我们的队伍整体创作水平这些年有所提高,但是和书法大省、强省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甘肃人口只有2600万,“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的现象很严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比我们要高得多,这也是制约着我们书法发展的一个原因。再就是发展基础不一样,比如说,河南在1985年举办了第五届国际书法展,我们那时候组织了8个人去看展览,展览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者参展,展出2000多幅作品,这么大规模的展览让我们大开眼界。那时候河南各个县都有书协组织,回来后我们才想到要有个书协组织,直到2003年我们才举办了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这个活动的举办,才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的基础环节,别人已经在跑道上飞步前进的时候,我们才找到起点。 

 

  书法报:有没有采取一些像其他省份那样的措施,对获奖作者实施奖励来刺激本地作者? 

 

  张改琴:我们在培养队伍方面制定了一些措施对作者进行激励,比如2004年我们就设置了专项书法奖励基金,每年对取得相应成绩的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到今天看,这个奖励措施的积极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我们的几个作者已经在全国展览上屡次获奖,受人关注,我们的书法队伍明显地正在壮大。 

 

  书法报: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有厚重的底蕴,才有了这片特殊的书法市场。您平时除了书法,还画画、写诗,无论是画面上的黄土高原,还是“陇原苍苍流水细,陇山道道尽羊蹄”的诗句,都让我们看出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张改琴:我在书法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很多,国画、诗词、写作一直在坚持。至于诗,只是喜欢而已。为了画画,我专门到中央美院去学习过。我的画主要以黄土高原为题材,黄土高原作为入画题材的历史是比较短的,从长安画派的赵望云开始,特别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才重视这片土地。我当时画黄土高原的时候,资料很少,只能临摹一些宋元绘画,然后对着这片黄土坡写生,幸运的是我坚持下来了,到今天也算取得了一点成绩。 

 

  是陇东这片黄土高原给予了我滋养,使我成长,使我收获,使我能用饱含情感的画笔、用满腔挚爱的诗句对这片土地来诉说我的心事、我的热爱。我感谢我的父母,感谢这里所有的人,感谢这里的山山水水,谢谢! 

 

 

  

 

 

  

 

 

 

 

 

 

 

 

 

 

 

 

 

信息来源“书法艺术网”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甘肃书画艺术网